非常林奕華《三國》 what is success?
觀賞場次︰
20121228 晚場
20121230 午場
20121231 跨年場
地點︰國家戲劇院
以十二堂課剖析三國各路人馬,殺氣騰騰、有情有義的男人戰場變成女學生課堂上的超展開角色扮演,燈光影片投影效果歌曲,演員詼諧生動的演出,一來一往的對手過招,舞台上的《三國》非常精彩!
從何韻詩的舞台劇《賈寶玉》認識了林奕華導演、編劇黃詠詩以及演員十二金釵們,所以做為林奕華導演在兩廳院的四大名著系列的第三部,又以十二金釵為班底的《三國》,當然早早就買好了票,滿心期待著劇組團隊又能帶給我怎樣的視覺與情感上的衝擊?而首演看完之後,說精彩是真的非常精彩。但結束之後想回想些什麼,卻覺得少了些什麼,那種撞擊到心靈的感覺。
各段皆由三國演義原文或是京劇唱詞開場,再轉由女學生們的超展開角色扮演。我不太確定這樣到底是編劇太熟原文,抑或其實是不太熟的呈現方式呢?或是像其他版友說的,有在上歷史課的感覺。但這樣的手法實在是太過於copy and paste了,不知道編劇有沒有付人家版權費咧?而大量的古文原文,看的出演員背的滿吃力的。跨年那場,演員們開始把人物張冠李戴,像是把劉備孫權變成呂布和陳宮之類的。
而比起《賈寶玉》拋出種種對人生情感態度的省思,這次《三國》的說教顯得過於生硬,沒有留給觀眾回味反思的餘地,比愛說教的日劇更難讓人有所體悟,甚至是感動,遑論引起深刻的反思與共鳴。
比如說義氣是什麼?義氣是蝦小啦?拎北只知道意義啦!(咦?)幾句台詞來往後,阿~and then? 比如說關老師對於呂布同學上課睡覺的感慨,以及不知道後人是否會記住自己的惆悵。
又比如說sandy同學關於皇帝命的故事,這是想要哪個年齡層的同學有體悟呢?!又比如說到曹操為何在赤壁失敗是因為驕兵必敗,可以來點新鮮的嗎?太多直白的說教內容,讓我當下就冒三條線在額頭上。不過或許是我真的miss the whole point了吧!
是說《三國》裡面還出現超多台詞,讓我下一秒都想接《賈寶玉》的台詞了。一開始的「最後,我們都死了。」,可以接『最後,他的背影落入茫茫白雪之中』。那句「我可以學」可以對到『只要你喜歡,我都可以學!』,而關於記住,則是讓人無法不想起那句『你會記住我嗎?』。
再來《三國》裡面有許多段落的呈現,大概是我資質駑鈍,完全抓不到導演編劇想表現出的意思。比如《煮酒論英雄》後男人繞著舞台,極盡哭喊悲痛之能事的大喊「殺!」,我不懂。是要說其實曹操殺人殺的也很無奈嗎?還是曹操殺人殺得很委屈?
比如說《舌戰群儒》時,孫權要諸葛亮七步之內逗他笑才借兵,於是諸葛亮唱了汪峰的《春天裡》,唱完然後死了,孫權大笑。我不懂,我只能呃.......。阿~諸葛亮你整場是要死幾次啦?又比如說,學生與老師混戰後,居然唱起了《短歌行》,歌是很好聽,投影效果也很唯美,但我卻霧沙沙的到底為何要接這段。該不會是要說關老師對於學生的悠悠期盼吧?!
而改編劇究竟應該是要呈現導演編劇演員對故事人物的解構以及與自我的結合,抑或只是把想要表現的觀點放在角色之中呢?不過這或許是我跟導演編劇對於劇中角色的解讀不同,導致我看不出來為何關羽是隱形的、不被看見的?趙雲為何氣沖沖的想要學習更多,然後超直接的說我要謀略!謀蝦小略啦?!
比較起來我覺得趙雲才是透明的,不被喜歡的,不管怎樣為主公鞠躬盡瘁,永遠沒有等值的回報給他。而關羽倒是有可能因大哥親近諸葛亮,導致原本平衡的三人行,因多出一人而受到冷落,因此對諸葛亮有滿腹的不滿與心結。不滿為何總是他們衝鋒陷陣,而諸葛亮卻可以賣弄他的智慧,又坐享所有的功勞?而孫權我也不覺得他有被困在江東的掙扎或是熱情不再,更多是他對孫策以及周瑜的自卑,那個驕傲又自卑的其實是他。
但如果把趙雲同學抽出對三國的人物投影與解讀,是滿可以理解那種將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對於不確定的未來產生的恐懼,因而開始憤怒。覺得學習了所有的專業知識,面對茫茫的未來,卻有如漂洋於大海之中的浮木,沒有方向,隨波逐留,不知何以為靠?拼命的想學所謂有用的、實用的,但卻可能一點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欠缺的是什麼?但當你覺得恐懼,開始憤怒,這都是一個反省自我、探索外界的開始,年輕的生命才有感受的能力,哪怕只是一個憤怒,都是一個開始,讓自己、讓生活,讓整個社會能夠更好的機會。
而打著女版《三國》的巾幗無雙版,除了演員刻意壓低聲線的說話,以及看到男人爭的是天下,女人卻只能奪男人,有一個好的歸宿才被認為是最好的、是成功的。其他也許還有那些腐味十足的台詞,曹操與關羽、曹操與陳宮,劉關張的三人行,都頗有腐女的味道在。此外,似乎好像再也沒有關於女版《三國》可以丟給觀眾討論的點了。
上面寫了那麼多,看似好像一直在給《三國》負評,但其實整體而言,我還是很喜歡《三國》在舞台上的演出的。
《三國》的副標是What Is Success?成功是什麼,我沒有看出來。卻看到了,機關算盡、成功之後又怎樣呢?諸葛亮的智慧與成功,卻換來劉備到死都無法放下的猜忌。曹操威霸一方,卻害怕那個唯一看穿自己的人。司馬懿成功了,贏的最後的勝利,但她卻沒有朋友可以分享,「I am not here to make friends. I am here to learn to be SUCCESSFUL.」,但放下酒杯轉身離去的剎那,卻又為何看起來如此悲傷呢?
司馬懿、華陀和諸葛亮,三個看穿彼此的同學,卻沒有話可以說,尷尬的氣氛瀰漫當場。有種微妙又有股淡淡的哀傷!
最有感覺的一幕︰空城計最後桌上徒留一酒杯,spotlight照著,人去樓空。
看第二次之後才發現原來司馬懿是最早來的。
司馬懿靜靜的待到最後,笑看旁人一場又一場的爭奪與鬧戲,默默汲取自己需要的養分,茁壯自己,成為最後的贏家。但空城計的最後也只留下一樽酒杯對天地。「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最精采的群戲︰捉放曹。
這整段真的是看得眼花撩亂,笑到翻來滾去的。三個曹操各有特色,改成英文版對話意外的有笑點,突然三太子上身也是讓人措手不及的狂笑。僕人爬起來又被殺掉,被殺的招數一換再換,殺了又殺,直到陳宮急急忙忙跳出來說「ok, she is dead」才讓辛苦的僕人可以好好躺下來。但是下一秒uncle走出來,又被曹操殺掉了,「oh God!」。還有「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我負天下人」的多國語言版本真的是笑到差點斷氣,結果uncle好不容易爬起來講德文版,關老師居然下令殺了他!XD 德語版是真的還是亂講的啦?!XD
最精彩的對手戲,也是獨腳戲︰斬華陀。
由寶姐姐周姮吟一人分飾曹操與華陀,聲調轉換,與無聲的謝盈萱同學精采的互動,非常厲害。但直到尾場我也才發現,原來開始的朱宏章與韋以丞的對戲,也是由韋以丞一人分飾曹操與華陀。是嗎是嗎?是吧!
沒想到寶姐姐也是如此動靜皆宜的高手,《桃園結義》有選擇困難症的劉備與《捉放曹》的搞笑演出,身為華陀時又是那清冷的姿態。而謝盈萱同學更是一個厲害的喜劇演員,《桃園結義》搞不清楚方向的張飛,《捉放曹》的「支五拎鄒罵對不起天下狼, 牟天下狼對不起拎鄒罵啦!」,以及《煮酒論英雄》跳來跳去、有點神經質的曹操,還有會煮義大利麵的胎胎。加上無聲演出的與寶姐姐的對手戲,看這兩人過招超級過癮的啦!還有尾場的《赤壁之華容道》曹操拿了根香蕉出來嗑是哪招啦?!邊吃香蕉還要忙著跟張飛過招,曹操好忙耶!
超白癡的風。XD
根據關小雨同學報料,這段是她想出來的超白癡點子,完全的有戳中我的笑點阿!超喜歡這種超白癡又無厘頭的梗阿!
是說《桃園結義》那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劉關張三人是不是得罪動作指導了?整個也太辛苦!XD但是關小雨同學的軟腳梗真的是非常自然阿!
還有仙姑張飛滿場繞圈子跑,最後還跟著大家一起跑那段,看的我都超喘的!
下半場少數能清醒的段落,《赤壁之借東風》祭舞。
不知道是只有我覺得還是怎樣,怎麼連看《賈寶玉》和《三國》都有這種頭重腳輕的感覺。上半場給的東西很多很豐富,下半場就都給人比較沉悶、沒啥梗的感覺。
這次路嘉欣的演出,雖不到非常的放,但也已突破過往的形象,有讓人耳目一新以及驚喜的感覺。但是跑步的時候感覺有點憋!
而有些演員卻還是不脫《賈寶玉》的形象,不知道到這是我太入戲又太不入戲了呢?類似的語調與氣質,我分不出來這是孫權還是琪仔。除了sandy同學被架住念獻帝的台詞之外,其他的演出還是有著湘雲的影子。
主題曲《最後》
「誰會笑到最後,誰被記住最久。誰不怕一個人走,誰就來到天盡頭。
誰能唱到最後,誰願面對分手。誰在誰心裏逗留,誰就是誰的宇宙。
逗留, 最久,誰的宇宙。最後,分手, 一個人走, 天盡頭,最後。
最後的最後, 盡頭的盡頭。一個人笑,一個人走」
主唱:朱家儀、賴盈螢、路嘉欣、楊芷瓔
超級好聽!「每個人都是自己來,自己走的。這是唯一的真實。」孤身走我路竟是每個人的宿命!
《短歌行》則被譜以較為輕柔悠揚的曲風,雖然少了曹操橫槊賦詩的睥睨與霸氣,但多了的那份惆悵也叫人感動。配上投影效果,讓呂布恍如置於宇宙點點繁星之中,歌聲與視覺效果宛如黑洞,直叫人深深的被吸引進去。完全沒想到楊芷瓔的歌聲竟如此好聽!
整體而言,《三國》在舞台上的演出是精采的,但是在內容上卻少了些什麼有點可惜,但如果台灣再次重演的話,因這些演員歌曲燈光影片,我還是會想去看的!
劇照來源(FB連結)
人物出場序(from導演FB)
劉老師 朱宏章飾(曹操/劉備/孔明)
關老師 時一修飾(關羽/呂怕奢/喬玄)
張老師 韋以丞飾(孔明/董国舅/曹操/華佗)
關羽 許乃涵飾
呂布 楊芷瓔飾
陳宮 賴盈螢飾
漢獻帝 葉麗嘉飾
曹操 謝盈萱飾
劉備 王安琪飾
孫權 趙逸嵐飾
周瑜 韋羅莎飾
趙雲 鄧九雲飾
張飛 潘奕如飾
孔明 路嘉欣飾
華佗 周姮吟飾
司馬懿 朱家儀飾
阿斗/男人 廖浩閔
導演 – 林奕華/編劇 – 黃詠詩/文學顧問 – 楊照/舞蹈編排 – 伍宇烈
製作總監 – 陳寶愉/燈光設計 – 陳焯華/音樂創作及設計 – 陳建騏
舞台設計 – 陳友榮/多媒體設計 – 黄志偉/音響及音樂設計 – 鍾澤明/造型設計 – 郭家賜
留言列表